文/卡尔·罗杰斯
本文来自/《咨询心理学家》1975, Vol.5
《共情:一种未被欣赏的存在》
译者/郑世彦,简里里,胡永康,楼岑渡,杨妍,吴佳烨,褚安敏,刘杨
×××
在我作为治疗师的早期生涯中,我发现仅仅是倾听我的来访者,全神贯注地倾听,就是一种重要的有效方式。所以,当我不确定该以某种主动的方式做些什么的时候,我就只是倾听。令人惊奇的是,这样一种被动的交流方式竟如此有用。
后来,一位有着兰克学派(Rankian)背景的社会工作者,帮助我了解到最有效的方法是倾听来访者的情感、情绪,通过他们的言语可以辨别出他们的互动模式。我相信她的建议是,最好的回应便是把这些情感“反映”(reflect)给来访者——“反映”立即成了我奉承的一个词。但是,那时它帮助了我作为治疗师的工作,因此我心存感激。
再后来,我转到全职的大学岗位,在学生的帮助下,我终于能够找到一些设备来记录我们的面谈。当我们簇拥在能够听见自己的机器身旁,反复播放着一些疑点——会谈中明显出错的地方或那些来访者明显前进的时刻,此时我无法形容我们学习时的激动心情。
我仍然认为这是一种提升治疗师自己的最好方式。根据这些录音里的许多经验教训,我们逐渐认识到倾听情感并“反映”它们,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我们发现,我们可以指出那些导致富有成效的重要表达变得肤浅和无效的治疗师回应。同样,我们也能够指出那些把来访者的呆滞和散漫变成专注的自我探索的标记。
在这样一种学习环境下,我们很自然地强调治疗师的回应内容,而不是倾听的共情程度。这样一来,我们变得过于看重咨询师或治疗师的技术。我们变得熟练于分析,擅长分析每一个微小的细节,每一次面谈的起伏过程,并且从微观研究中获取大量的资料。但是,我们专注于治疗师回应这一趋势的影响使我感到震惊。
多年以来,研究证据持续增多并有力地指出,关系中高度的共情可能是引起改变和学习最有效的因素,至少确定是最有效的因素之一。因此,我相信现在是时候了——以新的眼光来看待共情,去赏识共情的价值。
共情这个词有过很多定义,我自己也提过好几个定义。20多年前(尽管直到1959年才发表),我尝试给出一个非常严格的定义,作为正式陈述我的概念和理论的一个部分。这个定义是这样的:
共情的状态,或者说共情,是准确地觉察另一个人的内在参考框架,这种觉察带有情感的成分和含义,好像你就是那个人,但又永远不失去“好像”的境界。因此,这意味着去感受另一个人感受到的痛苦或快乐,就像他感受到的那样;并去觉察其原因,就像他觉察到的那样,但是永远不失去这一认识:好像我是痛苦或快乐的,如此等等。如果失去了这个“好像”,那么这种状态就是一种认同。
为了制定一个当前的描述,我想利用由简德林(1962)提出的体验的概念。这个概念以许多方式丰富了我们的思维,我们在这篇文章中将会看到。简单地说,他的观点是,在人体组织中一直发生着源源不断的体验,个体为了发现他的体验的意义,可以将其作为一个指示物反复地回顾。他将共情视为敏感地指向来访者在这个特点时刻所体验到的“感受意义”,是为了帮助他聚焦于那个意义,并将其带到完全的和不受拘束的体验。
举个例子也许会更清楚这个概念及其与共情的关系。一个男人在会心团体中对他父亲做了暧昧的消极表达。
团体引导者说:“听起来好像你是对你父亲生气。”
他回答道:“不,我不这么认为。”
“也许是对他感到不满?”
“嗯,是的,也许。”(说得相当地含糊)
“也许你是对他感到失望。”
这个男人很快回应:“就是这样!让我感到失望,他不是一个坚强的人。我认为我总是对他失望,从我还是孩子时起就这样。”
这个男人检查这些词语的正确性时依靠的什么?简德林的观点是,对此我也表示同意,他在检查它们时依靠的是他自己内部正在进行的心理-生理流动,来确认它们是否匹配。这种流动是非常真实的东西,人们能够运用它作为一个指示物。在这种情况下,“生气”与这种感受根本不匹配;“不满”更为接近些,但还不完全正确;“失望”则完全匹配,并促进了这种体验的进一步流动,就如常常发生的那样。
根据这个概念的背景,我想对共情进行一个新的令人满意的描述。我不会再把它定义为一种“共情的状态”,因为我相信,与其说是一种状态,不如说共情是一个过程。也许我可以描述出共情的这种特征。
与他人实现共情的方法涉及好几个方面。共情意味着进入到他人私密的感知世界,并且在其中感到自在。这包括对于另一个人的内心中发生变化的感知意义(felt meaning)和这个人正在经历的感觉,无论是恐惧、愤怒、脆弱、困惑还是其他感觉,时刻保持敏感。
这意味着暂时进入另一个人的生活中,在其中小心地移动而不作任何评价,感受他/她很少察觉到的感受,但却不去揭开这个人完全不曾察觉到的感觉——因为这会变得过于具有侵略性。这包括当你用新奇而不惊讶的双眼去审视令这个人感到害怕的因素时,你要与之交流你对他或她的世界所产生的感受。这意味着需要去经常与这个人核对你对他/她的感受正确与否,并从得到的回应中得到引导。你是他/她内心世界的一名自信的朋友。通过指出他/她的经历可能代表的意义,你帮助这个人关注于这一有效的指示对象、去更完整地感受这些意义,并且在体验的过程中前进。
通过这种方法与他人接触意味着,在这段时间内你需要把你拥有的观点和价值观放在一边,从而不带偏见地进入另一个人的世界。从某种程度上说,你需要把你自己搁置于一边。而这只有某一种人才能做到,这个人非常具有安全感,并且知道自己不会在他人的可能会有些陌生或奇怪的世界中迷失,而之后又能从容地回到自己的世界中。
或许这个描述说清楚了一点:共情是一种复杂的、要求高的、强烈的却又是细微而温和的存在方式。
(未来公众号将持续推送该文章的后续部分~)
我们是:慧心荣德心理(ID:huixinrongde):一家专业的心理咨询中心,同时致力于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工作。我们试图唤醒大多数人关注自身内心的力量,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拥有自在人生。